
旧式各地婚礼中有拦门的习俗。拦门通常发生在两处。一是在夫家。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卷二十说其时临安嫁娶情景云:
其女家以酒礼款待行郎,散花红、银碟、利市钱会讫,然后乐官作乐催妆,克择官报时辰,催促登车,茶酒司互念诗词,催请新人出阁登车。既已登车,擎檐从人未肯起步,仍念诗词,求利市钱酒毕,方行起檐作乐。迎至男家门首,时辰将正,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,拦门求利市钱红。克择官执花斗,盛五谷豆钱彩果,望门而撒,小儿争拾之,谓之撒谷豆,以压青阳煞耳。
另一在女方。徐珂《清稗类钞·音乐类》有云:
其娶妇而亲迎者,婿必多求数人,与己年貌相若,而才思敏给者,使为伴郎。女家索拦门诗歌,婿辄握笔为之,或使伴郎代草,或文或不文,总以信口而成、才表华美者为贵。至女家不能酬和,女乃出阁。此即唐人催妆之作也。
前一拦门,明确欲“求利市钱红”(钱红即花红);后一拦门,唐人只索诗歌,后世亦索利市花红。而女方拦门之俗,当缘于掠夺婚风俗。陈顾远《中国婚姻史》(商务印书馆998年4月影印版)第三章《婚姻方法》说掠夺婚事甚详,节引数语如次:
《说文》云:“礼,娶妇以昏时,故曰婚。”而娶妇必以昏者,当系古代劫略妇女,必备妇家不备,而以昏时为便。后世沿用其法,遂以婚礼为名。刘师培早有其说也。愚又按,《礼记·曾子问》“孔子曰,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烛,思相离也;娶妇之家,三日不举乐,思嗣亲也”云云,其来源或亦不无掠夺婚有关。盖女家三夜不息烛,则因族内女子被夺而思其相离,男家三夜(周按夜当为日)不举乐,则恐女族来犯而隐密之故耳。
私意既有男之掠夺,必有女之阻拦,此或为女方拦门俗之始。而遇拦门,掠夺者不外三种选择,或用强,或退却,或斡旋,索诗词、利市,则为斡旋之副产品。
又流水说伊永文《行走在宋代的城市》,其中云“南宋城市则没有拦门一礼”(第224页),由《梦粱录》可知所说非是。而伊氏《东京梦华录笺注》征引书籍千馀种,书末“举要”翻检一过,似不见《梦粱录》,不解何故。
